2016年3月,在全國“兩會”上,“工匠精神”一詞,十分引人矚目。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道: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李總理的講話讓“工匠精神”一詞振聾發聵,迅速風靡各媒體,并由此引發了一股解讀、思考“工匠精神”的熱潮。
企業要實現轉型升級,供給側要提高服務質量,正需要這種“工匠精神”。
一、工匠與“工匠精神”
工匠,《現代漢語詞典》作如下很簡單的解釋:手藝工人。在社會上,普遍認為是指技藝高超、技術精湛的匠人。如木匠、石匠、彈花匠、修表匠···
工匠,在我國早已有之。最不能忘懷的就是魯班?;仡櫸覈鴼v史,春秋戰國時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的魯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魯國人),便發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農業機具等,被視為木工工匠的祖師與典范。魯班做的木活省工、省料,還精巧耐用。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諸如《魯班發明鋸子》《魯班斧》《魯班窗》《魯班墨斗》等等,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魯班可謂能工巧匠,人們對“魯班窗”的評語“窗欞奇是魯班技,壁畫精疑道子工”,便可見魯班的匠心。魯班的技術真可謂匠心獨運。后人根據他的技術傳承,總結出了《魯班經》《魯班營造法式》(明代)的建造專著,成為流傳至今的一部民間木工用的專用書籍,在工程實踐中起到規范的作用。
事物往往是外化于形,內化于心。在他身上升華出一種品質——刻苦鉆研、嚴謹、專注,善于發明、勇于創新和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精神。這就是典型的“工匠精神”。
在古書中,有很多描寫“工匠精神”的故事。婦幼皆知的“庖丁解牛”(《莊子》)就十分精彩,說的是: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文惠君曰:“嘻!好??!你的技術怎么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牛,一身的結構是很復雜的,庖丁解牛卻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松自如,游刃有余。原因是什么?就是因為他掌握了牛的機理,熟悉了牛全身的結構。
“運斤成風”是又一例。揮動錛子,風聲呼呼。比喻手法熟練,技藝高超,有時也用于形容大膽、快捷。此成語出自《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即是說:楚國的郢都有個勇敢沉著的人,他的朋友石,是一個技藝高明的匠人。有一次,他們表演了這樣一套絕活:郢人在鼻尖涂上像蒼蠅翅膀一樣薄的白粉,讓石用斧子把這層白粉削去。只見匠人石不慌不忙地揮動斧頭,呼地一聲,白粉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尖卻絲毫沒有受到損傷,郢人也仍舊面不改色,若無其事地站在那里。這個成語說明,匠人石,獨具匠心。
因此,我們可以說,“運斤成風”、“庖丁解牛”所體現的精神,升華出來就是“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
從歷史的角度看,工匠,在中國“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時代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的工作主要依靠手工完成?,F代工業革命之后直至到電子時代,機器化大生產代替了手工作坊的小生產,很多“工匠”都成為邊緣人,甚至絕跡,成了“最后的···工匠”。然而,在電子時代,也更注重產品的精度和品質,這與“工匠精神”并不矛盾。特別是始于傳統產業的釀酒,要在傳統技術上升起高科技風帆,也須臾離不開“工匠精神”。
五糧液,亦如是。
二、“工匠精神”與五糧液
從五糧液商業發展史看,“工匠精神”打造了五糧液的“昨天”和“今天”。“工匠精神”在五糧液百年歷史的長河中,大放異彩。
在五糧液酒文化博物館里,有一霓虹燈柱,上書“天與地,地與人,人與酒—— 天、地、人、酒”,這一標語,高度濃縮了五糧液的個中奧秘。這就是說,五糧液雖然吸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最根本、最核心的還是人。人是最可寶貴的因素,而人靠的是一種精神,這就是“工匠精神”。百年來五糧液人的“工匠精神”,在這篇短文中不能窮盡,現擇其要者作如下敘述:
——改進“陳氏秘方”。已成為“利川永燒坊”大掌柜的鄧子均,在趙銘盛病危之際,將九種糧食的“陳氏秘方”傳授給了他??墒?,根據這個秘方釀造的酒,有苦澀味和油膩味,不僅如此,酒體也不豐滿、醇厚和協調。鄧子均想:“師傅陳三是在不斷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得以完善的,難道我們不可以推陳出新,讓這一秘方不斷完善嗎?”他從中醫先生的“湯頭”獲得感悟:“高粱產酒香,大米產酒凈,糯米產酒濃,小麥產酒沖,玉米產酒甜,釀酒與郎中醫病不也一樣,也講究個陰陽平衡才能達到協調嗎?”鄧子均從宇宙的文明密碼(即:金、木、水、火、土)和中醫的五行學說找到了“雜糧酒“的釀造配方,去掉了黃豆、綠豆、豌豆,將九種糧食改為了五種,又將栗米改為了蕎麥。經過若干次實驗,鄧子均終于找到了高粱、大米、糯米、蕎麥、玉米等五種糧食的調配比例,確定為“蕎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兩成,川南紅糧湊足數,糟糠拌料天鍋蒸”的“陳氏秘方”秘訣,并傳之后人。
——發明“勾兌雙絕”。在長期探索中范玉平發現“混合酒”的妙不可言。范玉平在探索中,掌握了優質酒成功的一個規律就是“生香靠發醇,提香靠蒸餾,成型靠勾兌”。他在此基礎上,創造出緩沖、烘托、平衡的五糧液勾兌技術,這被稱為“范氏勾兌”的獨創技術為五糧液起到了畫龍點睛之功效。
到了二十世紀世紀80年代,已知天命之年的范玉平漸漸感覺到自己的舌頭不如以前那么靈敏了,他不由地想:如何解決對舌頭的過度依賴,或者說如何無限延長舌頭的生命呢?
受華羅庚優選法的啟發,在范玉平的提議下,廠里成立了“五糧液計算機勾兌專家系統”攻關小組,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運用數字模型把人工勾兌的經驗轉化為知識庫、數據庫、模型庫,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計算機勾兌專家系統。這項重大科研成果后來榮獲國家商業部重大科技成果獎和科技進步獎,創造了我國白酒勾兌史上獨一無二的人工勾兌和微機勾兌有機結合的“勾兌雙絕”奇跡。
——全國首創造“低度酒”。首稱劉沛龍。他擔綱的這項技術試驗,搞了六年始終沒有成功。后來,劉沛龍和他帶領的科研小組最終靠華羅庚的“優選法”和“統籌法”的啟示破譯了五糧液低度酒的密碼。成功試驗出來的35度和38度的低度酒,不僅降低了度數,解決了渾濁問題,而且酒體晶瑩、碧透、無色透明,其風格特點與高度酒相比一點不走樣,不僅保持了原有的品味、風味和口感,還節約了糧食。劉沛龍用小紙條寫上“六年未成功,雙法出成果”兩句話向華老報喜。華老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五言詩:“名酒五糧液,優選味更醇;省糧五百擔,產量增五成。”1986年,“五糧液系列低度酒開發”正式列入國家“星火計劃”項目。
五糧液上述的“三大發明創造”,奠定了“中國酒業大王”的基石,其成因說明,沒有哪一樣發明創造不是經過五糧液人專注、執著、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千錘百煉而成的。由此,我們不難看到五糧液人的“工匠精神”。
三、五糧液“工匠精神”的當代輝映
中央電視臺2015年推出了一組專門講述“工匠”們杰出事跡的新聞專題《大國工匠》,引起了來自大江南北的強烈反響。“大國工匠”們所彰顯的就是當代的“工匠精神”。
在五糧液集團辦公大樓前,有一人物頭像群雕,凸顯了以下含義:顯示了企業“以人為本”的思想;彰顯了企業的發展必須靠人的智慧;暗喻了奠定企業大廈的是企業的廣大職工。五糧液人所體現的當代“工匠精神”,由此須眉可見。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五糧液就實施了鑄造“大國工匠”的人才戰略,爾后升華為大師戰略。長期以來,集團公司在職工中開展了知識型、專業型和技能型的“三大培訓”,培養了“創新、開拓、競爭、拼搏、奮進”的五糧液人精神,培養了“老老實實、一絲不茍、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風,從而造就了一流的職工團隊。“工匠精神”熠熠生輝。
登錄優奇美賬號